
您的孩子真的快樂嗎?
他們真的是在快樂中成長嗎?
可能您的孩子正和您一樣的辛苦著!
只是您還不得而知。。。。。。
這些問題或許時常被人問起,又或許您不久前還在思考。究竟有沒有得到答案,又或者正在尋找的途中。
生活中提及孩子,我們常會聽到人們談起東西方教育的差異,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差異,讓我們的孩子在無形中增加了許多壓力和負擔。也正是這樣的差異讓馬術運動在歐洲的教育中廣受歡迎!以前很多人把馬定義為我們的運載和交通工具。但其實對于歐洲人來說,馬更具有血統(tǒng)性,就像家人般的存在。
當有一定經(jīng)濟條件的前提下,歐洲人會讓孩子擁有一匹馬,這并不是為了彰顯身份和地位,而是想讓孩子在與愛馬的相處過程中,學會關愛自己的馬、履行責任和對自然的尊重。這種人與馬的和諧關系正是馬術運動的核心所在。
在馬術賽場上,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騎手和馬之間并不是駕馭的關系,而是伙伴和戰(zhàn)友。當他們成為一體,共同完成一個個障礙的跨越。騎手和馬都是參賽選手,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,互相給予對方支撐和勇氣。騎手會給馬充分的熱身時間,欄桿也是由低到高,這也是充分考慮到馬的“慢熱”心理,他們絕不會強迫馬去跳超越其自身能力的障礙欄或路線,只有絕對的把握才會跳。

在馬術賽場上,非常強調自我成績的提升。同時,學會面對失敗,也是馬術運動參賽選手必須學會的。賽場上有一句流行語叫‘good winner, good looser’,能贏得起也要輸?shù)闷?。這樣的理念滲透于每一個歐洲人對于孩子成長的教育。因為他們認為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永遠成為贏家,而如何建設對自己以及正在做的事情的認同感才是最重要的。所以,在歐洲很多校園內,學生的成績是不會被公開的,更不會去排名。他們并不崇尚互相之間的對比,更強調自我的提升。
但其實這樣的教育理念也并非是歐洲人的專屬。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,自古就有禮射之說?!岸Y”和“射”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,包括“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(shù)”?!吧湔?,仁之道也。射求正諸己,己正而后發(fā),發(fā)而不中,則不怨勝己者,反求諸己而已矣”,其實就是告訴射手要調心靜氣,從身心兩方的磨練來提高技藝,而不是怨恨超過自己的強手。這樣,對手就不再是仇敵,而是推動自己長進的“另一只手”。

只是現(xiàn)在國內流行的“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”很容易讓孩子常常處在競爭的排行榜上,這種壓力并不一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。每天生活在不斷被對比的日子中一天天長大,他們是不會快樂。拋開孩子大人又何嘗不是如此的辛苦呢!或許,你也可以嘗試帶著孩子一起體驗一下馬術文化,其中的奧妙相信不難破解。
(馬術雜志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