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陶短房
北美時間3月30日和31日,美國疾控中心主任雷德菲爾德和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,相繼在“普通人是否要戴口罩”問題上改了口。
隨后幾天里,美國朝野的“戴口罩口徑”也悄然發(fā)生了變化。
從“勤洗手”到“六英尺”
新冠肺炎疫情暴發(fā)之初,主要集中在東亞幾國,“隔洋觀疫”的美國幾乎是事不關己的態(tài)度。
長期以來,歐美文化圈宣傳的就是“戴口罩的,不是醫(yī)生就是病人”。既然“病”到要戴口罩的地步,那就根本不該出門“嚇人”,又戴口罩又出門是不應該的。
盡管當時就有不少人指出,這次是呼吸道系統(tǒng)傳染病,普通人戴口罩至少可以防范飛沫傳播,但在某些歐美人眼里,自己是“文明、開化、衛(wèi)生”的天然代表,普通人戴口罩外出是東亞民族特有的,那純屬“陋習”。
然而,歐美國家被疫情打了個措手不及。原本不緊不慢的美國,抗疫也逐漸變得嚴肅起來。
現(xiàn)在,他們終于開始考慮要不要強制全民戴口罩了。
只不過,一來習慣的力量是無窮的,二來當初對“普通人不必戴口罩”的“政治正確”強調(diào)得有點“用力過猛”,如今再改口怕是難了。
于是,上至美國副總統(tǒng)彭斯,下至全美疾病防治權威機構美國疾控中心(CDC),普遍在提示公眾“防疫注意事項”中回避“口罩問題”。
CDC在2月12日的一則“公眾防疫須知”中還引經(jīng)據(jù)典,強調(diào)“普通人無需戴口罩”、“公共場合沒有戴口罩的必要”,將“大眾防疫”的重點放在“勤洗手”和保持“六英尺”安全距離上。
彭斯3月5日巡視明尼蘇達3M口罩廠總部時,還大談“普通人沒必要戴口罩出門”,甚至呼吁公眾“有事沒事別搶購口罩添亂”。
口徑有了變化
盡管CDC官網(wǎng)上仍掛著“大多數(shù)人不用戴口罩”的公共衛(wèi)生信息提示,但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已表示“正重新研究數(shù)據(jù),看看是否要改變這一提示”。
特朗普雖然并未像很多人概括的,直接改口讓大家出門都戴口罩,但他3月31日那番“如果沒有口罩可以用圍巾之類遮蔽口鼻”的高論,被美國輿論普遍認為是“鼓勵大家出門戴口罩的暗示”。
只是堂堂總統(tǒng),不好意思在選舉年直接改口罷了。
那些原本就認為“公共場合戴口罩有必要”的人物,如美國國家過敏癥與傳染病研究所(NIAID)主任福奇、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戈特利布,如今變得更直言不諱。
戈特利布日前公開表示,僅僅勤洗手和保持“安全社交距離”是遠遠不夠的,“對必須外出者而言,口罩是一層必要的保護”。
事實上,正如部分觀察家所言,世衛(wèi)組織(WHO)官網(wǎng)上至今仍表示,“如果您本人是健康的,除非照顧確診或疑似患者,否則不是必須戴口罩”。此前美國朝野對口罩的消極態(tài)度,也并非完全沒有科學依據(jù)。
但問題在于,美國累計確診數(shù)短短幾天內(nèi)就突破20萬,高居世界第一,且出現(xiàn)了越來越多無癥狀病毒攜帶者,在這種情況下,再奢談“只要不面對感染者”,就有些刻舟求劍了。
口罩在哪里?
接下來的問題是,口罩在哪里?
較早公開承認“公共場合普通人戴口罩有益”的福奇,也較早提出了一個“但書”——“前提是別擠占醫(yī)護人員的口罩”。
特朗普總統(tǒng)“劍走偏鋒”的“圍巾替代論”,針對的是一線醫(yī)護人員,如果一線醫(yī)護人員都需要用圍巾給口罩“補缺”,談論“大眾普戴”又有何意義?
3月28日,美國市長聯(lián)席會發(fā)布一份調(diào)查報告顯示,全美213個城市中,急救和一線醫(yī)護人員所需口罩都不能確保供應的比例,竟高達92%。
即便如此,美國也繼續(xù)著自相矛盾的操作。
3月28日,F(xiàn)DA“可接受口罩標準清單”中,一周前還被認可的中國口罩標準“不翼而飛”,這似乎意味著,全球醫(yī)用口罩生產(chǎn)大戶中國的產(chǎn)品暫被拒之門外。
但4月1日,法國南方區(qū)負責人穆瑟里耶卻向媒體透露,美國人不惜砸出三倍價格,截下法國各地區(qū)從中國訂購、已運抵法國機場的口罩。
本以為是“愚人節(jié)新聞”、將信將疑前往調(diào)查的法國電視二臺(國家電視臺)隨后發(fā)現(xiàn),“這不是演習”,其實已有200萬只口罩被美國人這樣“硬搶”了去。
只不過,目前來看,美國各方就算真正認識到戴口罩出門的必要性,在口罩短缺的背景下,暫時也只能繼續(xù)鼓勵大家勤洗手、保持安全距離了,或像特朗普說的拿圍巾之類代替口罩了。
畢竟,擺在美國民眾面前的最關鍵問題,已不是“要不要戴口罩”,而是“想戴口罩但沒有”。
□陶短房(專欄作家)
()